公司新闻

星空体育:一碗粉与一座城的文旅交响——黔西牛肉粉文化旅游季观察

  徐记牛肉粉老板徐忠跃抄起笊篱,装上米粉,在热气腾腾的锅中浮沉数下,沥干,倒入碗里,再舀上一勺牛肉、一勺牛汤、一勺牛油,撒上葱花、香菜,一碗清汤牛肉粉便端到了聂忠华的面前。聂忠华往碗里添些辣椒油和醋,吸溜一口:“从小吃到大,不管多少年,就爱这口家乡味!”

  早上吃碗牛肉粉,是43岁的聂忠华和很多黔西市民的习惯,也是众多外地游客的所爱。

  黔西牛肉粉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晚期。经过1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米粉筋道顺滑、牛肉软弹鲜香、汤味浓而不腻的牛肉粉,已成为黔西的一张城市名片。

  为了进一步提升牛肉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美食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黔西从2024年开始举办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旨在以牛肉粉为媒,将小特产打造成大产业,用舌尖美味激活文旅经济,为全省农文旅融合树立新标杆。

  一碗粉激活一条链。在2024年首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带动下,2024年黔西黄牛存栏达18.3万头、出栏4.23万头,区域内2个养殖场荣获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成为全国安格斯肉牛主产区之一。

  一碗粉温暖一座城。如今的黔西,180余家各具特色的牛肉粉店遍布黔西城区,丁家、谢家、聂家等店铺以独特的汤底配方,让整座城市弥漫着牛肉浓香。黔西人陈玉竹还把牛肉粉馆开到美国,让黔西牛肉粉香飘海外。

  黔西牛肉粉,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带动、商贸唱戏,奏出了一曲农文旅融合的交响乐章,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3月28日,第二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在黔西开幕。当天,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4名青年一起揭开了直径9米九宫格牛汤锅中的6号锅盖板。霎时,蒸腾的水汽裹挟着香气翻滚而出,露出红亮诱人的糟辣牛汤。

  一旁的水西丁家牛肉粉老板丁洪云快步上前,把备好的香菜、葱段扬手撒入汤中,浓郁的香味弥漫开来,让等待“嗦粉”的众多游客食指大动。

  丁洪云特意用与日常清汤不同的糟辣口味,来展现黔西牛肉粉的多元风味。“能够代表东道主参加牛肉粉节,倍感荣幸。”丁洪云说,连续两届受邀,凭借的是自家牛肉粉代代相传的技艺。

  在第二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上,水西丁家牛肉粉老板丁洪云在往牛肉汤锅里撒配料。(毛远慧 摄)

  19世纪晚期,为躲避战乱,丁洪云的曾祖父丁银先携家眷从六盘水来到黔西县城关镇石灰湾(今黔西市水西街道文昌社区)定居。作为回族人,丁银先每逢佳节都要宰上一至两头牛,并用家传手艺,炖一罐牛肉汤与邻里分享。由于牛肉珍贵,大家便在分到的牛肉汤里加入米粉或面条,结果发现味道不错。这一发现,成就了今天的黔西牛肉粉。

  经过不断发展,2002年,作为第四代传人的丁洪云在南门小桥,开设了第一家正式冠名为“丁家牛肉粉”的餐馆。从此,只要是丁家后人做的牛肉粉,尽管店名不同,仍被统称为丁家牛肉粉。

  随着丁家牛肉粉声名鹊起,吸引了上千学徒。大部分学徒在出师经营粉馆时,挂牌黔西牛肉粉,不少当地人也效仿开店,黔西牛肉粉随之口碑渐起,逐渐形成地域品牌效应。

  在这过程中,大家持续精进制作工艺:单一的酸粉发展为细粉、粗粉,配菜增加了清爽的泡菜、开胃的酸菜和香酥的炸辣椒。

  在黔西市行政中心广场拍摄的“围炉煮牛汤·万人喜相逢”活动现场(无人机照片)。(江子钰 摄)

  “顾客把汤都喝光,就是我们最大的荣誉。”丁洪云笑着说,这个朴实的品质标准,正是这道美味历久弥新的秘诀。

  2021年,毕节市人民政府将黔西市牛肉粉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黔西牛肉粉从街头味道到荣登非遗,成为一种文化传承,与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

  黔西文化源远流长:从24万年前的观音洞遗址,到王阳明心学与水西文化交融的象祠文化,再到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正是这份浸润在历史和血脉中的文化,让黔西人在一碗牛肉粉中,品味出祖辈相传的匠心,让牛肉粉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品尝到黔西牛肉粉,在更大范围传递好这份充满文化的美味,黔西人还研发预制菜包装,开拓电商渠道,甚至拓展海外市场,让黔西牛肉粉征服越来越多的外地食客的味蕾。

  在黔西牛肉粉蓬勃发展、肉牛产业兴旺发达、农文旅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应运而生。它充分发挥特色美食的产业带动效应,深度挖掘黔西牛肉粉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匠人精神,形成了“以节促产、以产带链”的良性发展格局。

  历经百年传承与创新,黔西牛肉粉正以昂扬的姿态奋蹄前“犇”,从地方特色小吃升华为城市文化名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晨曦初露,黔西市大关镇七里村马落岩养牛场内,“哞哞”的牛叫声此起彼伏。工作人员王虎忙着投喂饲料、清理环境卫生,一头头体格健硕的西门塔尔牛探出头来,品尝自己的专属“美餐”。

  除了养殖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外,马落岩养牛场还大量养殖本地小黄牛。2024年,该养殖场出栏肉牛1500余头,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

  从马落岩养牛场出栏的本地小黄牛,经过屠宰后,会在黎明前抵达黔西市区。牛肉粉馆老板李光进和其他180余家牛肉粉馆老板一样,用新鲜牛肉开始了新的一天“地道风味”的较量——只有本地小黄牛,才能在滚汤中释放出令食客折服的滋味。

  这种舌尖上的认证标准,让选材变得尤为关键。肌肉含量高而脂肪少,肉质细嫩、口感鲜美的本地小黄牛,就成了黔西牛肉粉的首选食材。据估算,仅黔西城区内牛肉粉店对小黄牛的需求,每月就达500余头。

  黔西民间素有小黄牛饲养传统,据《黔西县志·畜牧业》记载,黔西小黄牛“身躯小而丰满,全身结实紧密均匀,性温驯,耐粗饲,耐寒冷,能爬山越岭”。

  根据肉牛的市场需求,结合黔西山高坡陡、山多地少的实际,为了让老百姓有可持续增收的产业,黔西市抢抓与贵州黄牛产业集团的合作机遇,推行“1+n+n”(1个贵州黄牛产业集团黔西SPV公司+n个合作社+n个养殖户)肉牛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政策引领不仅推动了黔西肉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像雨朵镇村民杨思玉这样的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曾在外卖过猪肉,当过司机的杨思玉,攒了一些钱,想回家养牛,但因为没有技术,怕亏本,一直不敢尝试。

  得知杨思玉的情况后,当地政府请农技人员上门培训,并送去了奖补政策。到2024年,他的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100余头牛,年收入20余万元。杨思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逢人就说:“养好牛、吃不愁、穿不愁、盖新楼。”

  如今,黔西像杨思玉一样“养好牛、吃不愁、穿不愁、盖新楼”的人还有很多。据统计,黔西现有肉牛养殖户4.1万户,5头以上养殖户2250余户,1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家庭牧场(合作社)392个,养殖1000头以上规模牛场7个。

  同时,为提升肉牛品质,黔西市以向外引进、内部培育的方式,引进纯种安格斯能繁母牛6500头,常年养殖安格斯肉牛1.5万余头,年均出栏5000余头,有效提升优质肉牛基础群。

  趁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黔西市还大力推进牛肉精深加工,积极开发各类牛肉制品,提高牛肉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牛肉粉到发展牛产业,黔西市不断解决有关政策、资金、技术和销售的问题,老百姓纷纷当起了“牛郎倌”。当今年的第二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开幕,当牛骨汤再次飘香街头,黔西牛肉粉热气里蒸腾的,不仅是牛肉粉的香味,还有乡村振兴的“黔西思路”。

  清晨,“嗦”一碗牛肉粉感受地道风味;中午,9种特色牛汤锅开启美食盛宴;傍晚,在星空氛围灯下听一场即兴演奏,逛一逛农特产品展示展销集市……

  “原本只是冲着杜鹃花而来,却在黔西中转住宿时意外邂逅了这场活动,好吃好喝好玩,下次再来一定要多待上一段时间。”

  第二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以特色美食、度假休闲、跟着赛事去旅游等新体验,丰富着黔西文旅产品体系,让“玩”在黔西的形式更加多元、内容更加精彩。

  这场始于舌尖的狂欢,实则是酝酿多年的黔西文旅“诚意”。这在2024年首届牛肉粉文化季已初见端倪:以“一碗粉温暖一座城”为愿景,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带动、商贸唱戏,吸引52万人次游客用5.43亿元为黔西“认证美味”。

  黔西市民在拍摄第二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开幕式上举行的文艺表演。(苏苇摄)

  为持续放大“牛肉粉效应”,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感,除延续首届传统外,今年,黔西创新推出花车巡游艺术展览、象棋精英邀请赛、美食评选等文体活动,并为百里杜鹃游客提供“小车小团”接驳服务,助力游客畅游黔西美景、品尝特色美食。

  “活动时间能选在杜鹃花盛花期就更好了,白天赏花,晚上品美食,好不惬意。”来自河南的游客喻三华参加了第二届黔西牛肉粉文化旅游季后,略感惋惜。他说,黔西是很多百里杜鹃游客的住宿中转地,如果牛肉粉文化旅游季选择在杜鹃花盛花期,让游客游百里杜鹃,但吃、住、购物、娱乐都在黔西,就能实现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距百里杜鹃景区29公里的黔西,拥有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素有“杜鹃花都”的美誉。近年来,黔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成功打造了乌江源百里画廊、大关盐号、羊驼小镇等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通过举办桃李花文化旅游节、油菜花节、古村跑等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体育+文旅”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黔西市民在观看第二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开幕式上举行的文艺表演。(苏苇摄)

  随着文旅加速融合,人们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如何以这份独具特色的美食为载体,将一碗粉扩展为“品鉴美食”“观赏文化”“体验旅游”的文旅盛宴,推动活动“流量”不断转化为消费“增量”,是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未来的方向。

  专家认为,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跳出黔西看黔西,树立全省、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紧跟文旅消费升级的新动向,积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主题定位明确的休闲度假旅游新场景、新模式,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接待能力,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赏花游客来黔西品味美食和文化。

  培育文旅产业,犹如熬制一锅滋味浓厚的牛肉汤,需要文火慢炖的耐心与毅力。只有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不断丰富文化体验场景,打造一张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名片”,才能让黔西牛肉粉和文旅产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成为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主办单位:毕节日报社邮编:551700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招商财智中心14楼黔ICP备14000018号-1

  徐记牛肉粉老板徐忠跃抄起笊篱,装上米粉,在热气腾腾的锅中浮沉数下,沥干,倒入碗里,再舀上一勺牛肉、一勺牛汤、一勺牛油,撒上葱花、香菜,一碗清汤牛肉粉便端到了聂忠华的面前。聂忠华往碗里添些辣椒油和醋,吸溜一口:“从小吃到大,不管多少年,就爱这口家乡味!”

  早上吃碗牛肉粉,是43岁的聂忠华和很多黔西市民的习惯,也是众多外地游客的所爱。

  黔西牛肉粉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晚期。经过1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米粉筋道顺滑、牛肉软弹鲜香、汤味浓而不腻的牛肉粉,已成为黔西的一张城市名片。

  为了进一步提升牛肉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美食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黔西从2024年开始举办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旨在以牛肉粉为媒,将小特产打造成大产业,用舌尖美味激活文旅经济,为全省农文旅融合树立新标杆。

  一碗粉激活一条链。在2024年首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带动下,2024年黔西黄牛存栏达18.3万头、出栏4.23万头,区域内2个养殖场荣获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成为全国安格斯肉牛主产区之一。

  一碗粉温暖一座城。如今的黔西,180余家各具特色的牛肉粉店遍布黔西城区,丁家、谢家、聂家等店铺以独特的汤底配方,让整座城市弥漫着牛肉浓香。黔西人陈玉竹还把牛肉粉馆开到美国,让黔西牛肉粉香飘海外。

  黔西牛肉粉,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带动、商贸唱戏,奏出了一曲农文旅融合的交响乐章,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3月28日,第二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在黔西开幕。XKTY.COM当天,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4名青年一起揭开了直径9米九宫格牛汤锅中的6号锅盖板。霎时,蒸腾的水汽裹挟着香气翻滚而出,露出红亮诱人的糟辣牛汤。

  一旁的水西丁家牛肉粉老板丁洪云快步上前,把备好的香菜、葱段扬手撒入汤中,浓郁的香味弥漫开来,让等待“嗦粉”的众多游客食指大动。

  丁洪云特意用与日常清汤不同的糟辣口味,来展现黔西牛肉粉的多元风味。“能够代表东道主参加牛肉粉节,倍感荣幸。”丁洪云说,连续两届受邀,凭借的是自家牛肉粉代代相传的技艺。

  在第二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上,水西丁家牛肉粉老板丁洪云在往牛肉汤锅里撒配料。(毛远慧 摄)

  19世纪晚期,为躲避战乱,丁洪云的曾祖父丁银先携家眷从六盘水来到黔西县城关镇石灰湾(今黔西市水西街道文昌社区)定居。作为回族人,丁银先每逢佳节都要宰上一至两头牛,并用家传手艺,炖一罐牛肉汤与邻里分享。由于牛肉珍贵,大家便在分到的牛肉汤里加入米粉或面条,结果发现味道不错。这一发现,成就了今天的黔西牛肉粉。

  经过不断发展,2002年,作为第四代传人的丁洪云在南门小桥,开设了第一家正式冠名为“丁家牛肉粉”的餐馆。从此,只要是丁家后人做的牛肉粉,尽管店名不同,仍被统称为丁家牛肉粉。

  随着丁家牛肉粉声名鹊起,吸引了上千学徒。大部分学徒在出师经营粉馆时,挂牌黔西牛肉粉,不少当地人也效仿开店,黔西牛肉粉随之口碑渐起,逐渐形成地域品牌效应。

  在这过程中,大家持续精进制作工艺:单一的酸粉发展为细粉、粗粉,配菜增加了清爽的泡菜、开胃的酸菜和香酥的炸辣椒。

  在黔西市行政中心广场拍摄的“围炉煮牛汤·万人喜相逢”活动现场(无人机照片)。(江子钰 摄)

  “顾客把汤都喝光,就是我们最大的荣誉。”丁洪云笑着说,这个朴实的品质标准,正是这道美味历久弥新的秘诀。

  2021年,毕节市人民政府将黔西市牛肉粉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黔西牛肉粉从街头味道到荣登非遗,成为一种文化传承,与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

  黔西文化源远流长:从24万年前的观音洞遗址,到王阳明心学与水西文化交融的象祠文化,再到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正是这份浸润在历史和血脉中的文化,让黔西人在一碗牛肉粉中,品味出祖辈相传的匠心,让牛肉粉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品尝到黔西牛肉粉,在更大范围传递好这份充满文化的美味,黔西人还研发预制菜包装,开拓电商渠道,甚至拓展海外市场,让黔西牛肉粉征服越来越多的外地食客的味蕾。

  在黔西牛肉粉蓬勃发展、肉牛产业兴旺发达、农文旅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应运而生。它充分发挥特色美食的产业带动效应,深度挖掘黔西牛肉粉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匠人精神,形成了“以节促产、以产带链”的良性发展格局。

  历经百年传承与创新,黔西牛肉粉正以昂扬的姿态奋蹄前“犇”,从地方特色小吃升华为城市文化名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晨曦初露,黔西市大关镇七里村马落岩养牛场内,“哞哞”的牛叫声此起彼伏。工作人员王虎忙着投喂饲料、清理环境卫生,一头头体格健硕的西门塔尔牛探出头来,品尝自己的专属“美餐”。

  除了养殖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外,马落岩养牛场还大量养殖本地小黄牛。2024年,该养殖场出栏肉牛1500余头,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

  从马落岩养牛场出栏的本地小黄牛,经过屠宰后,会在黎明前抵达黔西市区。牛肉粉馆老板李光进和其他180余家牛肉粉馆老板一样,用新鲜牛肉开始了新的一天“地道风味”的较量——只有本地小黄牛,才能在滚汤中释放出令食客折服的滋味。

  这种舌尖上的认证标准,让选材变得尤为关键。肌肉含量高而脂肪少,肉质细嫩、口感鲜美的本地小黄牛,就成了黔西牛肉粉的首选食材。据估算,仅黔西城区内牛肉粉店对小黄牛的需求,每月就达500余头。

  黔西民间素有小黄牛饲养传统,据《黔西县志·畜牧业》记载,黔西小黄牛“身躯小而丰满,全身结实紧密均匀,性温驯,耐粗饲,耐寒冷,能爬山越岭”。

  根据肉牛的市场需求,结合黔西山高坡陡、山多地少的实际,为了让老百姓有可持续增收的产业,黔西市抢抓与贵州黄牛产业集团的合作机遇,推行“1+n+n”(1个贵州黄牛产业集团黔西SPV公司+n个合作社+n个养殖户)肉牛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政策引领不仅推动了黔西肉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像雨朵镇村民杨思玉这样的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曾在外卖过猪肉,当过司机的杨思玉,攒了一些钱,想回家养牛,但因为没有技术,怕亏本,一直不敢尝试。

  得知杨思玉的情况后,当地政府请农技人员上门培训,并送去了奖补政策。到2024年,他的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100余头牛,年收入20余万元。杨思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逢人就说:“养好牛、吃不愁、穿不愁、盖新楼。”

  如今,黔西像杨思玉一样“养好牛、吃不愁、穿不愁、盖新楼”的人还有很多。据统计,黔西现有肉牛养殖户4.1万户,5头以上养殖户2250余户,1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家庭牧场(合作社)392个,养殖1000头以上规模牛场7个。

  同时,为提升肉牛品质,黔西市以向外引进、内部培育的方式,引进纯种安格斯能繁母牛6500头,常年养殖安格斯肉牛1.5万余头,年均出栏5000余头,有效提升优质肉牛基础群。

  趁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黔西市还大力推进牛肉精深加工,积极开发各类牛肉制品,提高牛肉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牛肉粉到发展牛产业,黔西市不断解决有关政策、资金、技术和销售的问题,老百姓纷纷当起了“牛郎倌”。当今年的第二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开幕,当牛骨汤再次飘香街头,黔西牛肉粉热气里蒸腾的,不仅是牛肉粉的香味,还有乡村振兴的“黔西思路”。

  清晨,“嗦”一碗牛肉粉感受地道风味;中午,9种特色牛汤锅开启美食盛宴;傍晚,在星空氛围灯下听一场即兴演奏,逛一逛农特产品展示展销集市……

  “原本只是冲着杜鹃花而来,却在黔西中转住宿时意外邂逅了这场活动,好吃好喝好玩,下次再来一定要多待上一段时间。”

  第二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以特色美食、度假休闲、跟着赛事去旅游等新体验,丰富着黔西文旅产品体系,让“玩”在黔西的形式更加多元、内容更加精彩。

  这场始于舌尖的狂欢,实则是酝酿多年的黔西文旅“诚意”。这在2024年首届牛肉粉文化季已初见端倪:以“一碗粉温暖一座城”为愿景,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带动、商贸唱戏,吸引52万人次游客用5.43亿元为黔西“认证美味”。

  黔西市民在拍摄第二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开幕式上举行的文艺表演。(苏苇摄)

  为持续放大“牛肉粉效应”,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感,除延续首届传统外,今年,黔西创新推出花车巡游艺术展览、象棋精英邀请赛、美食评选等文体活动,并为百里杜鹃游客提供“小车小团”接驳服务,助力游客畅游黔西美景、品尝特色美食。

  “活动时间能选在杜鹃花盛花期就更好了,白天赏花,晚上品美食,好不惬意。”来自河南的游客喻三华参加了第二届黔西牛肉粉文化旅游季后,略感惋惜。他说,黔西是很多百里杜鹃游客的住宿中转地,如果牛肉粉文化旅游季选择在杜鹃花盛花期,让游客游百里杜鹃,但吃、住、购物、娱乐都在黔西,就能实现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距百里杜鹃景区29公里的黔西,拥有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素有“杜鹃花都”的美誉。近年来,黔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成功打造了乌江源百里画廊、大关盐号、羊驼小镇等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通过举办桃李花文化旅游节、油菜花节、古村跑等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体育+文旅”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黔西市民在观看第二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开幕式上举行的文艺表演。(苏苇摄)

  随着文旅加速融合,人们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如何以这份独具特色的美食为载体,将一碗粉扩展为“品鉴美食”“观赏文化”“体验旅游”的文旅盛宴,推动活动“流量”不断转化为消费“增量”,是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未来的方向。

  专家认为,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跳出黔西看黔西,树立全省、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紧跟文旅消费升级的新动向,积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主题定位明确的休闲度假旅游新场景、新模式,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接待能力,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赏花游客来黔西品味美食和文化。

  培育文旅产业,犹如熬制一锅滋味浓厚的牛肉汤,需要文火慢炖的耐心与毅力。只有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不断丰富文化体验场景,打造一张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名片”,才能让黔西牛肉粉和文旅产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成为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Copyright © 2014-2024 星空食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苏ICP备19037245号-1